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成都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探讨-成都绿化施工
作者:绿化施工    发布于:2013-12-10 10:16:44    文字:【】【】【
摘要:居住环境使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密度集聚和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城市病”已成为世人所关注。注重生态,万物生机勃勃;忽视生态,导致生灵涂炭。因此,城市的一切建设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海滨城市青岛“蔚蓝的大海,蓝天应白云,绿树映红瓦”;杭州城环绕着浩瀚的西湖,桃红柳绿的苏堤、白堤似彩色的绸带漂浮于湖面,远处青山环抱,湖光山色于城市融会一体;苏州园林的粉墙黛瓦、漏窗,植几株芭蕉,或几株亭亭玉立的腊梅,微风之下,倩影婆娑,曲径通幽,路边兰花幽香,或麦冬铺地,溪流随石径而迂回,曲廊随山势而起伏,林间鸟语蝉鸣,真是“廊引遐思,窗含余韵”,水仙灵气,烘托了建筑环境的清新幽雅,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就是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结合的结果。
  全球人口的激增,对经济增长的极度追求,对环境产生剧烈冲击的生产技术的采用,污染物的排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任何部分的改变和破坏都有可能危及我们自然的生存,引发全球性的生态恶化和环境危机。目前,地球表面只有24%保持森林植被,自然环境缩减了,人工环境已扩大至将近76%。
  环境一词涵义较广,狭义的住区环境指的是住宅区中主体建筑以外的开敞空间及一切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道路、室外平台、广场、小品等设施。长期以来,在提高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设施及场地一直是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所在,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片面的忽略了。
1.住区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环保呼声的提高,我国社会的环境意识整体增强了。就住区建设来说,这种意识的增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开发商意识到,环境促使房地产增值,开发程序经历了从初期的“容积率至上”、到后来的“建筑先做、环境补救”,直到现在的“环境当先,建筑跟后”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居民在购房时,除了考虑房型、住区外部环境(交通、购物、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等)之外,住区内部环境也成为决定因素之一。市场买卖双方的互动过程,推动着住区环境品质的不断提高。
  综观近年来的住区环境设计及建设,新建筑区绿化面积已基本达到30%或以上,但就整体状况而言,仍存在着下列倾向,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
1.1 对环境“喜新厌旧”
  在所有旧的或新的建筑用地上,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一概抹去,带之以全新的布置。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毁坏,动植物被驱散,恶化了小气候。殊不知,住宅区原址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如水体、生物种类、地貌、文物、古老建筑和景观等,在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方面比崭新的人造景观更具有美学价值。
1.2 重异域或轻本土
  从住宅建筑的外观样式带环境设计,欧陆风情,甚至在住宅区的名字上也显露无疑,诸如东方巴黎、东方剑桥、东方曼哈顿、北美风情、悉尼阳光等等,环境设计追求的是华贵的洛可可庭园、维多利亚宫廷园林、英式皇家庭园、意大利式玫瑰中心广场等等。这种趋向表达了一种对于发达文明历史的崇尚,偶尔为之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大江南北席卷全国的一种时尚,就有问题了。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和一的人居思想在环境危机的当代更直推崇。规划师、建筑师和广告策划师应起到本土文化的倡导者角色,而不能推波助澜起负面作用。
1.3 重人工环境轻自然环境
  住宅区中动辄长达100m以上的轴线,没有下沉广场、喷泉水池、雕塑,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其实,相对于人工环境本身固有的功能性、时效性的特点而言,自然环境具有田园式的魅力,具有天然的近人优势。住宅区环境建设应引导人们从逐步追求精心修饰、超前铺张的人工化环境,转向对丰富多彩 的自然化环境内在精美结构的关照、欣赏与追求。
2.宜人的环境
  生物必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才能生存,自然条件的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生物与环境的结合,形成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有自然生态,如空气、阳光、水体、土壤、植被等,也有人工生态,如人工气体、人工绿化、人为小气候等。住宅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强调其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特,对于改善城市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基本生态单元、及满足住宅区中居民的精神感受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2.1 修复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物方面而言,人类参与在环境体系中,而成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费尽心机去利用整个环境来生产财富。而自然环境中,我们扮演双重角色,是参与者也是利用者,这使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容易产生错误。它的后果便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修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绿化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绿化城市有三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集中所有的植被和有机体在一个象中央公园的地方,一种是分离和分散绿化在若干个城市广场。再有一种方式是将景观与植被和城市的结构、组织有机地相互缠绕。研究表明,最后一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保持生态的连续性。住宅区是构成城市的最基本、最大量的功能空间,是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水体、土壤、植被等,本形态单元。一般城市的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的30%左右,如果恢复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再结合城市中心城区的大型公共绿地,就以三种方式在市中心、区中心、住宅区三个层面上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绿化系统,而一旦这些绿化系统形成连续的、生态的关联时,他的效能决不是简单的代数和,它会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从而创造出城市的全面的自然化环境。
  住宅区绿化应作到:(1)注重生态效益、观赏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乔木的生态效益要比灌木、草地的高,生长快、立地条件不高、树冠开展的落叶阔叶树又比价格昂贵、生长慢、立地条件严的高。此外,环保植物在环境保护中可起到监测、绿化、净化、滞尘、隔音、防火等多项功能,可针对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有选择的配置环保品种。(2)减少硬质场地的使用,从而扩大自然绿化。住区的广场及其他活动设施应根据居民的数量和使用的频率来确定规模,不应盲目攀大,追求气派,可通过法定条例来禁绝住区使用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同时,通过采用铺装植草砖,将住区的停车场等地,变成积极的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处理好住宅与绿化的过渡关系。住宅底层院落应尽量采用镂空围墙或低矮的绿篱,以加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与交融,封闭的围墙不仅隔断了户内外的联系,而且生硬的阻碍了人与自然的顺畅交流。
  多年来的小区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小区-组团两级结构模式,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由于小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技化,小区内社会活动、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绿化管理等业务以远非过去的管理机构所能承担,管理模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小区规划结构,小区基本组成单元趋向于如何更好的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和生活活动内容。除了原有的组团形式外,还出现了以邻里单位和院落空间为小区构成的基本环节适当扩大住宅间距,结合绿地布置,形成多种形态的居民交往,老人休闲和儿童娱乐的小区构成单位。
  同时,小区规划空间也在不断演变,除了上述常见的“中心型”以外,结合小区地域特点,将小区入口、文化设施、绿地、标志性构建物连成一片,贯穿小区,形成“带状型”。也有将沿小区主路的几种空间,强调为几个景观节点形成“节点型”,从而创造出地域性强的空间形态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社会的进步和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使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赋予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内涵。比如,现代化、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居委会管理模式之后,小区的布局形态、空间结构也会因这一些变化而发生改变,随小汽车进入家庭,居住区内停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后,商业领域的连锁化、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使得小区商业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都会呈现新的格局。这就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重新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考察不断变化的需求层次,关注人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在居住区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能帮助人们更细致的解决这一问题。
2.2 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塑造和建筑设计要研究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地方建筑风格,近年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如苏州桐芳巷小区,锦华苑小区从苏州民居中提炼了许多建筑和环境符号,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再者居住区地处城市一定的街区,因此必须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在建筑特色、风格、后退红线、交通出入口、建筑高度、沿街建筑韵律等方面都要做一定的构思,这也要求我们在小区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思想。
  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尽可能的采用地埋式电缆,选用造型别致的夜间照明灯具。创造有序的流动的小区空间序列。便捷的交通、安全宁静的环境、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齐全的市政公共设施,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的点线面连续不断的绿化环境,精美宜人的建筑小品和假山水体。“人—建筑—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要紧紧抓住城市设计要素,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是营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关键。居住区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是城市设计的基础,通过住宅建筑群体、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系统的组织来实现。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居住建筑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风貌特点。如苏州传统民居前路后河、河路平行,中间由客厅、厢房、伙房、院落等围合成居家环境,河路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并将一个个院落串联成街坊,构成独特的江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城市景观。80年代以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入新阶段,开始讲究规划布局结构和空间序列,比较典型的布局层次为“居住区—小区—组团—院落”通过建筑院落的围合形成邻里交往场所,若干个邻里院落围合一个公共绿化空间,小区公建配套往往结合公共空间中的绿化水面等共同构成小区中心,空间序列相应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这种布局模式被人们形象的戏称为“四菜一汤”。90年代中期以后,随物业管理制度的实行,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发生了改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共同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四级结构模式,淡化了组团概念,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形态:(1)集中绿化型。住宅建筑群体共同围合一个较大的绿化开敞空间,为居住区服务的商业、物业集中布局于小区入口。这种布局方式的特点在小区中部布置集中绿化空间,视觉效果比较好。如湖州“东白鱼潭小区”、上海“名都城”。(2)轴线对称型。在用地较为狭长的情况下往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轴线可直可曲,可松可紧,中轴线上则建造绿化、步道、休闲小广场、喷泉、小品景观等,该布局特点是将城市步行街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居住区规划中,通过轴线的变化和延伸使人产生步移景易的视觉效果,居民到中心绿化的可达性也比较强。如上海“春申苑”、“嘉茵苑”、重庆“竞地花园”。(3)自由布局型。这类居住区往往结合地形山水,因地制宜,强调道路线型的柔和流畅和建筑布局的自由活泼,将人行活动路线和绿化景观有机的柔和在一起,规划平面生动自然,建筑布局高低错落,环境景观富于变化。如上海“万科花园”重庆“龙湖花园”。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手法还有很多,一个优秀的居住区设计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善于创造、推陈出新。
  居住区内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不仅是从一处至另一处的交通通道,还应是一条充满情趣的视觉走廊。因此对道路的线型设计、道路的用料,以及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处理,绿地、小品的布置,都要精心考虑,统筹安排。小区的道路不宜做成等宽的,而应是很自然的、流动的空间走廊,时而收狭,两侧是爬满青藤的围墙;时而放宽,或是生气盎然,安静宜人的绿地,或是在开阔处布置一些小品,诸如石桌、石椅、曲廊小亭,绿树围绕,浓荫依依,旁边建有别具风格的小卖部,供应一些点心、饮料之类,为居民提供人际交往和户外活动的场所,使人感到方便、温馨、真正给人以自己家园的感受。在行道树选种时,东西向道路宜种落叶树种,夏天可遮阳,深秋树叶飘落,让阳光洒满大地,有利于冬季积雪的融化;南北向以常绿为主。
  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引入使居住区的空间富于变化和特色,提升了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居住区规划的重点。(1)同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的原则。居住区建筑风格奠定了全区环境风格的基础,西方园林追求恢弘的气势,构图工整、装饰小品多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喷泉雕塑,中式园林追求自然朴实,构图自由,装饰小品多为假山石及亭台楼谢。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纯西式或中式园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综合运用两种造园方法。(2)充分利用自然的原则。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3)整体和精细设计的原则。居住区环境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即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同时对居住区环境细部要有精细设计,现代景观环境不但可以借鉴传统的一些东西,更可以将现代社会才有的声、光、电、喷泉、不锈钢材质、玻璃、彩色涂料等综合运用在环境设计中,以求创造富有现代设计感的居住区环境。
  总之,我国居住区正在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一个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规划设计的水平,也是居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社会管理、物业管理水平的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