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私密性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
作者:私家别墅花园设计    发布于:2016-07-16 22:06:19    文字:【】【】【
摘要:【摘要】文章着眼于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和分析。从对环境心理学中的私密性一角度,揭示了公共环境中人们的不同需要,分析了景观环境中私密空间形成的方式,以及在公共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当下存在的一些问

【摘要】文章着眼于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和分析。从对环境心理学中的私密性一角度,揭示了公共环境中人们的不同需要,分析了景观环境中私密空间形成的方式,以及在公共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返回人类对环境需要的本身,重视人的心理效应,使设计在有限的空间中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关键词】景观;私密性;环境心理

引言今天环境艺术学的分支越来越多,许多边缘学科也给建筑学带来了一系列改革人类的进化,使人的动机和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变化。在工业革命的硕果下,现代主义建筑盛行,在现代主义建筑师完美平面的构图下,空间的真正使用者却被遗忘。随着经济高度发达后个人价值的提升,人类对于空间的需要,空间存在的意义才渐渐被提到一定高度上来。
1. 情感空间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人的第一需要与生命活动相联系,而人的第二需要与社会活动、精神生活相联系,属于高级需要。
遥远的古代,成功的空间营造早就利用了人对空间的情感因素。中世纪教廷和耶酥教会为了掀起宗教的狂热,曾竭力倡导过使用拉丁十字式的教堂形制,就是为了造成一种非现实的幻境尽一切建筑上的可能去捕捉人的虔诚心和摧毁人的自控力。高级心理需要早被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图1教堂内部空间满足了教徒对于上帝虔诚的情感
2. 私密空间的性质和讨论范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环境心理学开始成熟起来,对于“私密性”也有一些不同的阐述。
2.1私密性的定义。一般人认为私密性是对于自身信息、内心想法等的一个封闭的状态。具有影响力的是Altman(1975)提出私密性就是“对接近自己的有选择的控制”,重点在于有选择的控制,是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支配所处环境。因此,私密性不是一种状况,而是“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的交往的能力。”
2.1.1私密性的特点:界限调整:既然人是通过调节和社会的交往来获得私密性,那它就是能动的过程,有更多或更少的接触,和社会交流的合适度。因此,它不是消极的远离、封闭,而是积极主动的选择。换言之,是指人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支配权。相对性:与“私密性”相对的另一面应该是“公共性”,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渐变。其中包括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同时它们的划分又不是绝对的,具有不确定性。
2.1.2与私密性有紧密关联的3个要素。拥挤、个人空间和领域性是与私密性有关的三个要素。(如图2)图2拥挤:指的是实际的私密性少于所期望的。领域性:领域性便是人的生物特性在空间上的反映。只有外部空间先具有了领域性,它才能有私密性可言。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同领域性一样是用来获得私密空间的手段和层次。 表1名称距离适宜活动亲密距离0~0.5m家庭活动个人距离0.5~1.3m亲密朋友间接触或日常同事交往社交距离1.3~4m非个人的或公务性的接触公共距离4m以上政治家、演员与公众的正规接触
2.2文章讨论的范围:私密性包括很多情况,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任何地方,如住宅、办公、景观、娱乐等等空间。在这里,文章只分析对于景观环境中私密性的研究。首先,这些空间不是私有化的,是每个人都能共享的,而住宅空间中私密性的要求应该归为一个非公共空间的系统中研究,是人们对于私密性的特殊要求。其次,这些场所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是有限的空间,但要满足一定量的人群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不同公共空间存在不同功能和需要,远比私人空间要复杂许多。所以,人们是如何分享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行为的,在不同公共空间中不同的社会行为会表现出来,利用这些实质空间来调整他们与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因此,各种争取私密性的行为在公共空间中不是随意的而是复杂的。
3. 景观环境中私密空间的意义空间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对温饱等基本需求达到满足时,会追求心理上的需要。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
3.1景观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首先,由于过去经济落后。这种倾向导致许多小区外部公共空间极其缺乏,从而造成生活环境私密有余、公共不足的状况。这种问题在一些较早的、或密度较大的居住区中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现在开发商为了片面追求某些“指标”,过分注重表面化、形式化的景观效果,而忽视景观环境中对人需求的多样性、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满足。外部环境成了满足某种容积率后的“剩余空间”。虽然较为连续的空间并非都能支持人的活动,一些零散、断裂的外部空间根本无法支持居民之间的交往。
3.2中国传统文化下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在考虑和研究人与实质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国的城市化正不断地加剧,开放性的公共空间的增加是必然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们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高于西方人。
3.3避免景观“死角”的产生。公共性空间不仅应注意空间形式的开放性,而且应提高空间内容的丰富性。有些场地虽然很开敞,却是大而无当。人们在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根本不可能实现公共空间应有的价值。有的地方又过分私密,造成无人问津,变成了土地、资金等上的浪费。因此设计应避免好大喜功,片面的追求超常尺度与所谓的气派是当代公共空间设计潜在的不良倾向。
4. 景观中私密空间的形成方式城市空间设计是为市民和游人设计的,所营造的开放性空间必须人性化,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人的一般交往。通常,设计采取设置物理及心理屏障的手段,实现对私密性与交往的控制。通过阴角处的座椅,小庭院,不同层级等等设置,做到避免视觉监督,为人们创造身心愉悦的交往的环境。
4.1植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用来营造私密空间的基本手段。通常,利用植物的高度阻挡人们视线,进行对明确的所限区域的围合,目的就是将空间和环境完全隔离。因而根据私密控制的程度,运用不用品种、大小的植物。如植物高度为1. 2m,身体的大部分被遮蔽,给人一种安全感;当植物的高度达到1.5m时,一般人除头部外,身体都被遮挡,空间产生一定的私密性;如果植物的高度超过1. 8m以上,人几乎被完全遮挡,则空间的私密性最强。
4.2落差。通过落差能形成不同程度的视线遮挡和对景观的藏与露,也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私密空间。
4.3围合。一般可以通过环境设施、片墙、铺地等等进行空间围合。比如花架的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效果越差,内外渗透越强。不同的铺地也能形成领域性,程度上没有以上两种来的效果强。
5. 设计景观中私密空间的建议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景观中的私密空间是满足人的安全感确立和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灵活多样的、关怀细部的设计才能让使用者满意,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图3图4图5
5.1小群生态。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流方式一般是三三两两,就是社会学中说的小群生态。从“私密性”的层次来看,它不仅针对个人,还针对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一起时,也不希望被外界打搅。根据群体的大小不同,所需空间的形式也不同,注意多样化和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需求,创造多样性的、多种选择的空间。
5.2私密空间的可视性。通向私密空间应有可视的路线,否则此空间的使用就会大打折扣。而根据私密程度的不同,可视的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指它边界入口的处理方式,边界处入口空间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使用者是否能进入公共空间以及进入数量的多少。私密空间的入口较公共空间的入口而言,应有更多的限定。一方面要照顾到场地的空间感,另一方面不能完全隔断与外界的视觉联系。因此可以要考虑景观元素疏密有致的组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场地与道路的距离随着其私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5.3设施的灵活性。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有着不同的需要,可以提供一些稍大的模糊空间,以满足使用人群的扩大或使用功能的变化。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让空间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标签,而是根据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决定其是公共的或是私密的。例如,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是提高外部景观设施的灵活性,例如,花台边缘、可观景的踏步、矮墙等,都可以设计成符合人的尺度的座区,以增加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和形式。
5.4尺度的合理。
对一个室外公共活动场地来说,它自身或其内部空间的尺度不能小到使人们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空间,侵犯了己在那里的人的活动;同时一也不应大到独坐或仅有几个人存在时让人感到疏远甚至荒凉。因此,从整体控制方面就有一个尺度问题。
5.5过渡的边界。空间的划分应该清楚并且微妙。否则人们会觉得自己被分割到一个特殊的空间。这样反而使人们在特定的空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通常,地面材质、高差和标志物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行为,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另一个空间,这种界定更多是心理上的。同样标志物。它不仅能使空间的领域感、功能更加明确,而且赋予空间以一定的意义,加强了该场地的可识别性。由此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多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等一些较为灵活的划分方式,从而使空间隔而不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连续性和居住空间的整体性。
5.6营造舒适的区域。人在交往过程中具有中心趋同、心理边界围合和连续行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空间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要有一种空间,给居住者提供持续交往。同时这种空间的设计要有开合的变化,满足交往的选择性。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空间设计能够符合环境心理,前面开阔、背部安全、中心坦然,利于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6. 结论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决定它的“生和死”。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从景观空间的私密性、舒适性、社会性、以及形态与边界、东西方社会审美及心理的差异等角度对景观空间意象与使用现状分析与建议。充分尊重人的私密性,在设计中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晓俊. 风景园林设计[M]. 江苏: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4.
[4]常怀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5]尹素娟.石平.何建宏.房伦革. 行为心理与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J]. 沈阳大学学报, 2005.17(4):52-54
[6]林川.卢璐. 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公共性”与“私密性”问题初探[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1):10-13
[7]李端杰. 植物的构成空间功能[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15)4:54-58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